出外就餐,谁都希望吃到厨师现炒、热气腾腾的菜肴。但随着预制菜的普及,很多餐厅的菜品可能只是后厨加热一下便端上桌。虽然并非所有预制菜都不好,但追求锅气和新鲜口感的老饕们,通常会巧妙地避开下面这4类“重灾区”菜品,让自己花的钱物有所值。
**1. 经典“宴席菜”:松鼠鳜鱼、佛跳墙等**
这类菜肴工艺极其复杂,费工费时,在高端宴席上曾是彰显厨师功力的招牌。正因如此,它们也成为了预制菜的“头号目标”。
* **避坑原因**:像松鼠鳜鱼,从改花刀、腌制、油炸到浇汁,步骤繁多,对火候要求极高。而预制版本通常是工厂批量生产,炸好后冷冻,酱汁单独包装。店家只需复炸再淋上工业调配的酱汁即可。佛跳墙更是如此,真正的顶级佛跳墙需耗费数十种名贵食材和数日时间熬制,而预制版本的风味和口感层次与现做的相差甚远,价格却不菲。
* **替代选择**:点一些烹饪流程相对简单、更考验食材新鲜度的时令菜,比如清蒸鱼、白灼虾、上汤时蔬等,这些菜现做的可能性更高。
**2. 浓油赤酱的“红烧菜”:红烧肉、红烧牛腩等**
颜色红亮、软烂入味的红烧菜是很多人的心头好,但也极易被预制菜替代。
* **避坑原因**:这类菜肴的特点就是口味重、汤汁浓郁,这恰恰完美地掩盖了预制菜在食材新鲜度和肉质上的缺陷。长时间的工业化生产和复热,会使肉失去应有的纤维感和香气,全靠调味料支撑。你吃到的可能不是厨师慢火细炖的匠心,而是工厂标准化的“酱料包”味道。
* **替代选择**:尝试一些烹饪时间相对较短或对火候有要求的炒菜,比如小炒黄牛肉、葱爆羊肉等,更能吃出厨师的功力。
**3. 高汤类的“汤品”:酸菜鱼、毛血旺、部分靓汤**
很多人觉得点一盆热辣滚烫的酸菜鱼或毛血旺总该是现做的吧?其实不然。
* **避坑原因**:这类汤菜的核心在于“汤底”和“料包”。现在有非常成熟的工业化预制汤料包,店家只需烧开水,加入预制汤料、酸菜、鱼片(也可能是预制的)等煮开即可出锅,全程可能不超过10分钟。同样,一些餐厅宣称的“老火靓汤”,也可能是浓缩汤膏勾兑而成。
* **替代选择**:如果想喝汤,可以点一些名字朴素的例汤,如“冬瓜排骨汤”、“番茄蛋花汤”等,现煮的可能性更大。或者,直接选择明显的现做菜品,如现场灼制的白灼类。
**4. 造型复杂的“点心”:虾饺、流沙包、糯米鸡等**
广式早茶中的各类精美点心,是预制菜的“重灾区”,尤其在一些非专业茶楼的中餐厅里。
* **避坑原因**:这些点心对制作手艺要求高,普通中餐厅的厨师很少具备现场制作的能力。它们几乎全部来自中央工厂的冷冻品,店家的工作就是“蒸熟”或“炸熟”。你吃到的虾饺可能已经冷冻了数月,口感皮塌陷、内馅不鲜。
* **替代选择**:在非专业点心店,尽量点一些需要现场和面、调馅的简单面食,比如葱油饼、手抓饼(但也可能是半成品),或者直接避开。
**如何快速判断是否为预制菜?**
1. **上菜速度极快**:一道工序复杂的硬菜,下单后不到10分钟就端上来,就要高度警惕了。
2. **菜品缺乏“锅气”**:吃起来温度很均匀,但没有那种猛火快炒带来的焦香和层次感,所有食材味道融合得“过于完美”。
3. **摆盘标准化**:每一盘的造型、配料的数量和位置都一模一样,像是流水线下来的产品。
4. **菜单描述花哨**:如果菜单上满是“古法”、“秘制”、“大师”等词汇,但菜品价格却异常便宜,很可能是在用预制菜降低成本。
总而言之,外出吃饭图的是个开心和享受。了解这些小知识,并非是要完全抵制预制菜(其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安全性),而是为了让我们作为消费者,在花钱时能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和选择权,把钱更多地花在那些值得的、充满烟火气的现做美食上。